长期卧床老人的护理方法篇1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ffectsofsystematicnursinginterferenceontherecoveryoflong-termbedriddenpatients.Method:178long-termbedriddenpatientswereselectedinourhospitalanddividedthemequallyintotwogroupsaccordingtotheodevityofthepatientsID,89casesineachgroup.Theobservationgroupreceivedsystematicnursinginterferencesinadditiontoregularnursingtreatmentandmonitoringwhilethecontrolgroupreceivedonlyregulartreatmentandnursingmonitoring,thenursingeffectofthetwogroupswerecompared.Result:Anxietyanddepressionscoresweresignificantlydecreasedafternursingcareofthetwogroups,theobservationgroupinphysicalfunction,psychologicalfunction,socialfunctionandmaterialfunctionscoreswerehigherthanthoseofcontrolgroup,theobservationgroupself-careabilityofpatientsweresignificantlybetterthanthoseinthecontrolgroup,comparedthetwogroups,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Long-termbedridden;Bodyfunctionrecovery;Systematicnursinginterference
医院住院患者中,长期卧床的患者很多,尤其是在ICU、CCU、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及各专科重症监护室[1]。患者因长期卧床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的同时,伴有各个器官功能障碍,生活质量下降,并发症发生率高,住院频率高[2-3]。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逐渐来临,老年人医疗、保健、护理等问题凸显,与年龄相关疾病年患病率渐增,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也逐年增多[4]。长期卧床患者丧失自主活动能力和自理能力,生命质量基本为零并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成为医疗卫生事业的负担[5]。由于人的老化、疾病导致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对长期卧床患者的康复护理原则首先采取“维持基础生活护理和预防并发症”为主要目的,重点是要解决患者的心理、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等[6]。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只要对其制定周密的系统化护理干预,严格执行护理措施,就能有效减轻他们的痛苦,增强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7]。本研究对长期卧床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2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住院长期卧床患者178例,本研究方案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住院号的奇偶数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89例,其中观察组男51例、女38例,年龄40~73岁,平均(61.25±12.42)岁;卧床时间20~38d,平均(27.8±2.5)d;对照组男49例、女40例,年龄42~75岁,平均(62.17±13.09)岁;卧床时间22~40d,平均(27.1±2.2)d。所有患者均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无感觉性失语,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干预方法,常规护理干预包括:(1)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变化;(2)加强翻身,更换不同体位;(3)大小便护理,减少肠道毒素的吸收,保持胃肠功能;(4)安全护理,防跌倒、坠床、烫伤、损伤(感觉障碍);(5)心理护理―抑郁,关爱患者,亲人陪伴―亲情是最大的支持;(6)饮食护理:按需要量给予营养支持,补充机体生理需要的热量;(7)协助给予口腔护理、健康指导,病情稳定后给予常规功能锻炼。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1)支持性心理干预:由知识经验丰富的护士对患者照顾者进行疾病知识的健康宣教,对于掌握欠佳者给予个性化的讲解,结合患者日常生活情况及面临的具体问题详细的解释。患者长期卧床,突出的心理表现是恐惧、焦虑、悲观、孤独、压抑。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疏导,告知其疾病常识,并传授健康知识,用心与患者沟通,缓解其心理障碍[8]。启发患者接受现实,面对现实,认识自己有利的方面,劝导患者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面对人生,面对疾病,并介绍其他住院患者战胜疾病的实例,鼓励患者树立信心,与疾病抗争。对照顾者给予充分的信任、理解与支持,尊重他们的人格,理解他们所处环境,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每周组织一次交流会,谈谈照顾者在陪护期间睡眠不足,劳动强度大,心理压力增加等所导致各种身心不适感。解释恐惧不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对机体的影响,指导照顾者每天进行放松训练[9]。并加强与患者家属人员的沟通,争取家属的配合,鼓励家属经常探视、关心,以平静、轻松、愉快的心情感染患者,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10]。(2)皮肤护理干预:对长期卧床患者常规进行Braden压疮评分,皮肤极高危患者对患者进行Braden压疮评分1次/d,高危患者进行Braden压疮评分1次/d,轻中度危险患者进行Braden压疮评分1次/周,根据患者皮肤压疮评分的情况进行皮肤护理。保持病床单清洁、平整、干燥。长期卧床患者机体功能及免疫力下降,抵抗力下降,皮肤营养和弹性也逐渐降低,极易发生褥疮,老年患者皮肤胶原纤维萎缩,弹性降低,对外界的敏感性减弱。用温水为患者擦洗皮肤1~2次/d,擦洗完后用50%红花酒精按摩骨突出部位。保持皮肤清洁,减少局部受压,在患者身体空隙处垫软枕、海绵垫、气垫、水褥等,还可使用羊皮垫,促进血液循环,加强翻身,以改善受压侧肢体的血液循环,即可预防肺部感染,又可减轻下肢静脉的压力,利于静脉回流,以杜绝褥疮的发生。(3)卧床体位护理干预:一般患者的体位应变换2h/次,当患者能在床上翻身或主动移动时,间隔时间可延长。第一是仰卧位:头部放在枕头上,面部朝向患侧,枕头高度要适当,胸椎不得出现屈曲。膝关节下方垫1个枕头,防止膝关节伸展。下肢大腿及小腿中部各放1沙袋,防止髋关节伸展、外旋。第二是患侧卧位:患侧肩胛带向前伸、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手指外展。患侧下肢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第三是坐位训练:早期生命体征稳定者应尽早使患者坐起,这样可防止肺内感染,改善心肺功能。坐起时间以增加5~10min/次为宜,坐位时给予患侧支撑。第四是被动运动:缓慢而持续的牵伸痉挛肌,不断地给予按摩,让患者身心放松,反复进行,使痉挛暂时得以缓解。第五是主动运动:引导患者进行正常运动模式的主动性活动,既抑制了异常的姿势反应,又使肢体的痉挛得以缓解。指导患者进行桥式运动、手膝四点站立、跪立位、坐位的训练,最大限度地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和减轻痉挛程度[11]。(4)功能锻炼干预:给患者四肢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进行治疗2~3次/d,通过充气与放气的过程使得人体血管和肌肉扩张和伸缩,用压力按摩血管和肌肉,能有效的加速肌肉泵的作用,促进肢体静脉窦的血液向心回流,改善局部组织代谢的环境,增加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5)日常生活训练:随着患者病情好转,经日常生活的训练,使患者尽快能独立生活。训练应由简到繁,由室内到室外,逐步扩大:①让患者在床上学习如何来回移动,侧卧和坐起,渐延至起床、上下床;②拐杖平衡练习:学习和应用拐杖技巧,上下轮椅;③自我护理训练:个人卫生、刷牙、洗脸、洗澡等;个人体表修饰、梳头;上厕所或使用便器,大小便自我处理;就餐、穿、脱衣服等。
1.3评价标准(1)采用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进行评分[12]。(2)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13]。(3)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总分计为100分,包括上肢功能33项,计66分,下肢功能17项,计34分。分值越高,表示肢体运动功能越好;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总分计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14]。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SPS17.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有差异者采用LSD两两比较),以P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两组护理后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存质量指标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状态功能上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自理能力的比较观察组患者自理能力显著地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日常生活中,由于生病或受伤,患者遵医嘱或者由于患者角色强化以及家属的心理,患者自然地就会被安排或自我安排卧床休息[15]。长期卧床多患有中风、偏瘫、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等疾病,将导致患者生活满意度下降,并发症发生率高。还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如情绪低落、悲观厌世、睡眠障碍、食欲下降等负性情绪,这些负性情绪对病情的恢复具有不利的影响。长期卧床的不良反应已经得到广泛认识、研究,心理干预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减少患者焦虑、抑郁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6-17]。本研究结果显示所有长期卧床患者通过护理干预后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明显的下降,尤其是经过系统化护理干预的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也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针对性地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缓解老年患者的负性心理情绪障碍。
进行主动或被动的肢体功能锻炼等,可以有效地避免人为因素所致的不良后果。系统化护理干预模式的重点在于提高患者的身体机能,缩短卧床时间。本研究中经过对长期卧床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后Fugl-Meyer评分和ADL-Barthel指数均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说明经系统化护理干预后患者自理能力明显改善,与杨凤玲等[18]研究报道系统化的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长期卧床患者的功能恢复,提高肌力的恢复速度和避免肌肉萎缩情况的发生是一致的。
长期卧床老人的护理方法篇2
为有利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老年卧床患者;基础护理质量
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快速提高,人们有了更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健康意识,相应对医疗工作者的工作有了新的要求,尤其对医护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我院在卫生部门的响应要求下,对我院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笔者选取我院于2010年11月到2013年3月收治的154例老年卧床患者,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对比观察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后,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以及基础护理的合格率,现将其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于2010年11月到2013年3月收治的154例老年卧床患者,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其中所选取的154例患者中,男98例,占63.6%,女56例,占36.4%,年龄为62-89岁,平均年龄为(70.12±11.23)岁。
1.2方法
1.2.1成立优质护理服务领导小组,动员科室全体工作人员积极参与相关卫生部门的领导在召开关于如何做好护理服务工作的会议。我院领导组织者根据会议精神以及当前的社会形势,在我院的领导支持下,由护理部主任带头,各科护士长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全科护士的思想。
1.2.2心理护理老年患者因长期卧床休养,活动以及自己正常生活受到一定限制,会产生较强烈的心理落差,因此患者以及家属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沮丧、焦虑以及忧郁等心态,因此在实施护理工作中应注意对患者家属以及患者进行适当的健康宣讲。可通过印发一些与老年疾病患者相关的健康教育宣传资料,每月对患者进行两次健康知识宣讲等,且可让患者家属共同参与。护士工作应符合一定的规范,护理技术应该规范有效,护理人员应注意语言得当、举止端庄大方,给予患者尊重、同情以及关系,让患者感受到亲切。
1.2.3建立分层护理管理制度,确保实施各项护理工作准确到位实行护士分层管理,可根据护士的工龄、技能、职称等设置为由组长、责任护士以及实习护士等三级护理人员组成的小组。责任护士以及组长等可对所负责管理的患者提供无间断、连续、全程的护理服务工作。确保每个护理人员至少负责2-3名患者,在护理工作中对患者提供护理服务。而护士长以及组长人员对护理工作中各项护理服务工作实施每天坚持抽查,每7天实施必查工作,月底实施一次全面检查工作,采用定期检查、随机检查以及全面检查三种检查方面相结合,确保在护理过程中各项护理工作准确到位。
1.2.4卧床休息与适度活动老年卧床患者对周围的休息环境要求较高,因此生活环境的应该保持安静舒适,梳洗、翻身等日常生活根据患者具体身体状况对其做出准确判断,医护人员应该给予患者鼓励,制定符合患者身体状况的活动规划,保证患者快速恢复健康以及生活自理能力。
1.2.5组织护士进行学习与培训工作,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在科室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授课,同时可开展小组讨论活动,集体学习相关创优工作的文件以及精神内涵。定期进行护理技能考核以及护理比赛工作,鼓励护理人员争优争先。同时可安排一些医护人员到兄弟科室以及其他一些优秀医院学习相关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学习他人的优点。争取在医院护理部门以及相关领导的支持下,让优秀的护理骨干人员以及护士长等参加“创优”工作的培训班。
1.2.6正确了解护理工作在临床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性召开关于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专题思想的会议,同时积极在我院开展专业的关于老年卧床患者护理方面的培训工作,让护士尤其是新护士对临床护理工作有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开展每七天一次讲课,每七天进行两次床边查房、对护理人员进行不定时晨间提问,以及实施每月一次实施护理查房工作,对护理人员讲解相关护理知识理论以及护理实践工作,让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有更为全面的了解。
1.3观察护理效果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是由患者家属在病人出院填写相关护理部门所发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基础护理合格率是责任护士和病区护士长按照护理部门的基础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对基础护理质量进行评定。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3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年患者人数不断增多,且因各种疾病的存在,老年患者卧床现象普遍增多,长期卧床会导致患者各种并发症的出现,不利于老年患者的健康恢复以及社会家庭的稳定健康[1]。老年患者长期卧床极易引发各种并发症,且该病症致死率较高,因此在手术治疗中应注意仔细观察患者病症变化,实施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有利于老年患者身体健康以及康复[2]。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关键是做好基础护理工作[3]。同时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可有效改善护理服务质量,全面提高临床实施护理水平[4]。我院的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刚刚起步,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改善的过程[5]。应该不断总结,研究分析并不断改进完善优质护理工作,这需要全院的护理人员共同参与,同时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患者实施全面、细致有针对性的护理,控制患者病情,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出现,促进当前护理工作朝着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6]。
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2.2%,患者护理合格率为90.3%,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后,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9.4%,患者护理合格率为98.1%,其中无护理投诉事件发生,其社会效益显著,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后护理服务满意度以及护理合格率对比差异显著,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涂红梅,卢艳,刘萍.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对基础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6):981-982.
[2]楚玉娟.夯实基础护理、开展优质护理、全面提高临床护理工作水平[J].中国医药指南,2011,9(9):325-327.
[3]黄仕明,罗映红,权明桃.开展创新实践提升优质护理服务品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3):1174-1175.
长期卧床老人的护理方法篇3
老年人健康功能低下,多数原来已经存在的骨质疏松、骨关节疾病、肌肉萎缩等各种老年慢性疾患并伴有反应迟钝,极易因外力发生骨折,骨折后即失去自主能力。骨折创伤不但加重了老年人本来的健康功能低下,而且也加重了病人原有的疾患,两者互相形成恶性循环并迅速发展,随之发生各种并发症。我们针对老年骨折病人长期卧床、恢复缓慢、易出现各种并发症的特点,在工作中注重老年骨折病人的健康教育,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有效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病人康复。
1健康教育前的评估
通过与病人沟通收集基础资料,分析病人状况、病情、病人实际情况,便于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健康教育的内容
2.1对疾病的认识责任护士应根据病人的病情适时做好心理护理,了解病人疑虑,介绍同种疾病康复病例,有机会时可让康复者与病人直接交谈,客观地向病人介绍疾病的有关发展过程及预后知识,消除病人不健康意识,使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来接受治疗与护理。
2.2合理用药对需要用药治疗的病人,应向病人讲解药物的剂量、用法及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合理用药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等,以达增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同时要预防病人乱用土方、秘方等,以免影响治疗、护理计划,延长病程。
2.3饮食指导让病人明白合理饮食对疾病康复的重要作用,并根据病人不同情况进行正确指导。经常指导病人做好饮食调整,可减少卧床老年病人腹胀及便秘的发生。
3针对性防护对策健康救育
3.1预防并发症
3.1.1预防压疮大部分骨折病人长期卧床、制动、卧硬板床、使用牵引架、固定架等,极易发生压疮。应建立皮肤护理卡,每2小时用红花酒精按摩皮肤受压处及骨隆突处,促进血液循环,责任护士操作后签名,班班交接,保持连续性。避免物理性刺激,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干燥、无渣屑,防止便器损伤皮肤等。并教会病人及家属增强预防为主的意识。
3.1.2预防肺部感染长期卧床病人尤其是老年病人要定时叩背,教会病人有效咯嗽、排痰,以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3.1.3预防泌尿系感染骨折卧床病人易发生泌尿系感染,应嘱咐病人多饮水,不要因怕排尿不方便而不敢饮水,大量饮水对预防泌尿系感染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女性老年病人每次便后应用温水清洗外阴,保持外阴清洁,减少细菌入侵机会。
3.2功能锻炼功能锻炼分为早期床上主动或被动功能锻炼。向家属及病人说明功能锻炼在疾病恢复中的重要性,并教会其功能锻炼的方法、运动量、开始时间等。正确的功能锻炼能预防废用性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畸形等并发症。功能锻炼的关键是护士要教会病人功能锻炼的方法、运动量、开始时间、具体锻炼部位等,并鼓励病人要有毅力。
长期卧床老人的护理方法篇4
【摘要】目的针对脑血管意外后长期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有肺炎、深静脉血栓形成、肺血栓栓塞症、褥疮和便秘,探讨治疗及护理对策。方法对29例脑血管意外后长期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的治疗及护理。结果提高了对老年长期卧床患者并发症护理的有效性、专业性、技术性。结论通过合适的、精心的护理对脑梗死长期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脑梗死;脑出血;长期卧床患者;并发症
脑出血、脑梗死、血管性痴呆等疾病可使老年患者长期卧床。在长期卧床过程中,若护理不到位,则会发生诸多并发症,如肺炎、深静脉血栓形成、肺血栓栓塞症、压疮、便秘等,其中的20-30%患者死于并发症。所以,对长期卧床患者并发症的防治十分重要。在临床实践中我科室应用全面、细致的护理加强对这些患者的护理、尤其是对并发症的防治进行的护理,对患者心理改善、生活质量、疾病转归等方面均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就我科室的常见的肺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进行阐述、并叙述随之而获得的收益。
1临床资料
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间我科室收住29例患者,其中脑出血患者3例、脑梗死患者21例、脑血管意外合并血管性痴呆患者5例,其中男23例,女6例,年龄68-93岁、平均77.9岁;均为老年科长期住院患者,住院67-137天,平均87.6天。其中17例系长期卧床患者,12例卧床时间11-97天、平均41天。
2临床观察要点
肺炎长期卧床患者常见的是坠积性肺炎和误吸导致的肺部感染1。由于我科室住院的患者大多是老年患者,多是一体多病的患者,他们对所患疾病缺乏理解,对康复感到无望,从而产生悲观、恐惧、绝望心理。从而拒绝或不配合治疗;患者对外界常很漠然,导致其不主动咳痰,因此易导致坠积性肺炎的发生。老年长期卧床患者因多种因素导致其营养不良、抵抗力每况越下,在受凉后易发生肺部感染。由于脑血管疾病如脑梗塞和脑出血后遗症等而导致其吞咽困难,如此常有误吸发生,进而导致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有研究显示,吞咽困难可造成70%以上的脑卒中后患者、尤其是有明显后遗症患者发生吸人性肺炎。如果对误吸不进行及时的护理、干预,其导致的病死率近90%,如果干预,病死率则显著降低1,2。
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是一种静脉血管内血液凝固所致的血管阻塞性疾病,以下肢多见,急性期可威胁患者的生命。长期卧床老年患者下肢肌肉张力减低,静脉回流减慢,血流淤滞,极易发生下肢DVT3。本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也发生在下肢,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老年患者由于长期卧床、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进水少,易导致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同时由于发病隐匿和他们对疼痛的反应迟钝,常导致其临床诊断的延迟,病情相对严重4。
3护理措施
对肺炎患者的护理在给予患者综合治疗措施后,护理措施有如下方法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或加快患者的康复。①与患者及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让其充分了解疾病及转归。使其有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主动咳嗽以利排痰、多做深呼吸、主动按胸、定时给予患者翻身(至少每2小时一次)、叩背等。②加强营养,增强体质,予易消化、高蛋白饮食,加强病房通风、保持病房空气清新,预防受凉。③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翻身、叩背、雾化等;通过翻身改变患者,促进气道分泌物移动,产生咳嗽反射。叩背时患者取卧位或坐位,以患者能忍受为度,3-5min/次,每2小时1次。加强气道湿化,予雾化吸人(常用生理盐水、沐舒坦等)。④:头稍高的侧卧位或半卧位睡姿,尽量取半侧卧位,无论患者有无痰液,每日早晨鼓励患者进行2~3次有效咳嗽。⑤口咽部护理口咽部细菌极易移行至呼吸道而致感染,故加强口腔护理2~3次/天,对吞咽困难者,应指导作吞咽功能训练;尽量鼻饲,每次鼻饲量不能过多,以100-200ml/次为宜、每天据患者情况决定鼻饲次数,鼻饲后予半卧位、叩背,防止食物等误入气道3,5,6。⑥严格控制输液速度,防止肺水肿和继发性肺炎的发生,我病区所有患者均予以五号半针头输液,使输液速度于任何时候都在我们的控制范围之内。
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在给予患者综合治疗措施后,护理措施有如下方法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或加快患者的康复。①心理护理患者一旦发生深静脉血栓,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导致患者心理压力增大,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要关心、体贴、同情患者,动作要轻、稳、准、快以增加患者的信任度,说话语气要温和,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释,尊重患者,多与患者交流,尽可能提供一些相关必要的信息;尽可能多向患者及家属讲解DVT的发生机制、治疗措施及预后,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护理。②急性期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变化。若患者突发性呼吸困难、心率加快、血氧饱和度下降、胸闷、气喘、咳嗽、咯血等症状,应考虑肺栓塞的可能,立即取半卧位,避免患者做深大呼吸、咳嗽、剧烈翻动,及时给患者高流量吸氧、必要时予面罩吸氧,并及时配合医生抢救。.用药护理。应用头皮针经皮穿刺患者足背静脉或小腿下段浅静脉,穿刺成功后在穿刺点上方10cm处扎一止血带,使较多的药物进入深静脉,止血带每扎10-20分钟后松开20分钟,同时注意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注意保护好血管。用药期间定期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定时监测血栓形成的肢体周径,并观察患者远端的动脉搏动情况、皮肤色泽、温度及肢体疼痛程度变化;在使用尿激酶治疗期间,每天监测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必要时可急诊查相关指标;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有无出血征象,如牙龈、皮肤黏膜、大小便颜色、有无不明原因的关节红、肿痛,痰中带血,另外,特别要注意患者有无意识障碍、头痛、呕吐等颅内出血迹象,一旦发现,立即报告医生并给予及时处理。.一般护理。注意保暖,室温保持在20-25℃左右,创造安静、舒适、整洁的环境;患者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予以患者进低脂、富含纤维素饮食,多喝水;吸烟者劝其戒烟,并向其说明戒烟的重要性。.护理。绝对卧床7-14天,抬高患肢,肢置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避免过度伸展。严禁按摩、挤压患肢,导致血栓脱落,诱发肺栓塞的发生。
4临床结果
通过上述对坠积性和吸入性肺炎的护理,本组共发生5例坠积性肺炎,其中1例因反复感染而死亡。对合并慢性支气管炎以及因老年性痴呆的老年长期卧床患者更易出现坠积性肺炎,危害较大,易反复发生肺部感染而死亡。
通过上述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以及对患者的教育,本组共发生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未见有肺栓塞的发生。老年长期卧床患者合并肿瘤的患者易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多较凶险,护理不当易发生肺栓塞而死亡;对不明原因发生的深静脉血栓患者要加强肿瘤相关指标的检测,避免漏诊和误诊。
5体会
通过上述护理方法的应用以及患者的配合,本组仅有少数患者发生肺炎和深静脉血栓形成,这主要是我们加强了患者的基础护理,对不能活动的患者加强了其的被动活动,力争做到防患于未然;本组患者未见有其他文献报道的压疮、泌尿系感染和便秘的发生,可能与我们的密切护理有关。
今后对长期卧床、患多种疾病的老年患者中,要针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有效预防及护理,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力争进一步减少肺炎和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RelloJ,LujánM,GallegoM,etal.Whymortalityisincreasedinhealth-care-associatedpneumonia:lessonsfrompneumococcalbacteremicpneumonia.Chest,2010;137:1138-44.
[2]聂明珍.重症监护病房中坠积性肺炎的预防及护理体会(附436例报告)[J].临床医学,2008,21(9):1634-36.
[3]王秀华.肺血栓栓塞症的护理研究现状[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4):1309-11.
[4]BatesSM,GinsbergJS.Treatmentofdeep-veinthrombosis.NEnglJMed,2004;351:268-77.
[5]何爱萍,谢晓岩.沐舒坦静脉联合雾化吸入对预防脊髓损伤患者坠积性肺炎的疗效观察[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8,11(2):85-87.
[6]黄玲.老年患者坠积性肺炎的防治[J].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2006,4(7):31-33.
长期卧床老人的护理方法篇5
关键词:老年骨折术后护理
老年患者骨折后,长期卧床,容易发生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如何通过加强预防和临床护理有效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我科于2012年9月—11月共收治20例老年骨折住院患者,有针对性实施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20例老年骨折住院患者中,男7例、女13例,年龄60岁—70岁5例,71岁—80岁10例,82岁以上5例,其中,股骨颈骨折1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7例,胫腓骨骨折3例,以上20例均治愈出院。
2护理方法
2.1心理护理由于骨折、手术均为意外突发事件,患者多出现紧张恐惧、焦虑的情绪,要针对性地做好患者思想疏导工作,生活上给予照顾,老年人反应迟钝,接受能力差,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应耐心细致多做解释,操作时动作轻柔,给患者安全感、亲切感,使之配合治疗。
2.2饮食护理根据骨科老年患者的身体特点,消化道吸收功能减退,心脑血管疾病增多,身体状况差的特点,进行针对性安排饮食计划。
3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及护理
3.1防止呼吸道并发症老年人由于呼吸功能相对减弱,加之术后患者长期卧床,易发生肺部并发症,因此应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及有效的咳痰训练,上肢能活动的做扩胸运动,增加肺活量。
3.2预防消化系统的并发症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加之骨折后长期卧床肠蠕动减弱,患者易出现腹胀、便秘,指导患者宜进食粗纤维易消化的食物,多饮水、多吃水果、蔬菜以促进肠蠕动,预防便秘。
3.3警惕心脑血管的并发症老年期循环系统发生明显的衰退,加上创伤疼痛的刺激,精神紧张,有潜在发病的可能,老年患者一经入院应引起重视,除进行各种检查外,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神志等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4预防泌尿系感染老年骨折的患者,因长期卧床、代谢降低,加上活动时怕骨折部位疼痛,又怕多饮水尿多,致尿液浓缩、钙盐沉积等,易发生泌尿系结石成感染,应鼓励患者多饮水,有尿及时排出,保持会清洁,勤换内衣,每晚用温水擦洗会。
3.5褥疮的预防由于患者骨折后长期卧床,机体抵抗力下降,皮肤营养及弹性随之下降,加之局部组织长期受压,潮湿等物理刺激,很容易发生褥疮,因此应给予气垫床,不能自行翻身的隔2小时协助翻身,促进血液循环。
3.6静脉血栓老年患者骨折卧床后,血液流动更加缓慢,加之下肢创伤后,造成血管壁损伤,最易形成静脉血栓,指导患者对肢体进行主动或被动活动,协助患者定时更换,使用气压泵按摩患者下肢可增加血流,严密观察患肢的血运、感觉、活动情况,重视患者的疼痛主诉,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4指导功能锻炼
4.1加强功能锻炼长期卧床的患者,如不进行适当的活动,常会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强直,肢体末端肿胀等并发症,因此骨折术后,卧床期间可活动健侧肢体和患肢肌肉做等长收缩活动及足趾和踝关节运动,在不影响骨折固定愈合的情况下,早期下床活动,可扶持他人或借助双拐的力量锻炼肌肉,有节律地收缩,后期加强关节的活动,逐渐增加运动量,有利于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直。
4.2功能锻炼注意事项指导老年人做运动时要有耐心,活动量由小到大逐渐进行,切忌急燥,开始离床活动时,一定要有专人扶助,注意安全防止跌倒,保证功能锻炼顺利进行。
【体会】:
随着人类寿命的不断延长,人们越来越注意生活质量,因此通进手术治疗老年人骨折也逐日增多,掌握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生理特点,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饮食护理,预防并发症护理及正确的功能锻炼的方法是促使骨折早日康复,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键,也是我们的护理目标。
参考文献:
长期卧床老人的护理方法篇6
关键词:长期卧床高龄患者;陪护者;心理干预
随着我国迈入老龄化社会,高龄患者越来越多,其中长期卧床患者占相当大比例,绝大部分老年患者由原来家属照料转变成陪护者护理,而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治疗、康复效果,研究表明,陪护者的心理健康与其生活护理质量呈正相关[1]。本研究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老年科长期卧床患者陪护者进行问卷调查,并针对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老年科长期卧床高龄患者陪护者为研究对象,共108名,均能用口语表述自己的感受。纳入标准:具有沟通理解能力,同意进行本项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最终完成者共100名,完成率92.59%。
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进行资料收集。①一般个人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年限、婚姻状况及照顾人数等;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2]、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3]分别评定被试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焦虑抑郁状况,针对评定结果给予心理干预,干预时间8w,干预后再次采用上述量表进行评定分析;③调查方法:由2名经培训的资深心理咨询师及1名医师对被试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前由调查者向被试者讲解调查目的,统一调查语言,要求被试者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及内心感受独立完成问卷,时间30min,当场收回。
1.3心理干预针对调查结果采用个别与集体相结合心理干预法。每周组织陪护者集体上课,介绍老年疾病复发的诱因、病情变化、日常管理、生活护理等注意事项,提高陪护者对老年疾病知识的认识,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同时针对个别人员出现的不同心理危机、心理压力,给予针对性解决方案。
1.4统计学方法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各变量间相关性比较应用Person相关分析,P
2结果
2.1长期卧床高龄患者陪护者一般资料情况:见表1。此次有效调查问卷为100份,其中男28名,女72名,女性明显多于男性;陪护者年龄主要集中在41~60岁,占67%;文化程度不高,超过一般人数在小学及以下文化;陪护人数主要集中在2~3人,4人及以上陪护所占比例较小;2年及以上工作年限所占比例较大(76%);大部分有配偶但长期两地分居。
2.2100名陪护者心理干预前后SCL-90评分结果比较,见表2。
表2显示,陪护者心理干预后SCL-90评分各因子较干预前下降,其中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抑郁、敌对情绪、恐惧因子及总阳性项目数差异有极显著性(P
2.3100名陪护者心理干预前后SAS、SDS评分结果比较,见表3。
表3显示,陪护者心理干预后SAS、SDS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显著性下降,差异有极显著(P
3讨论
长期卧床高龄患者由于久病卧床,心理上产生一种与世隔绝感,加上患者体质虚弱,自身免疫力低下,承受原有疾病和并发症的折磨,导致老年患者情绪低落,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而这些不良心理因素会表现在患者不配合陪护者工作,有时对陪护产生怨恨、争吵或冲动行为,这种不平衡因素导致陪护者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状况,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降低了陪护者护理质量。
本研究发现陪护者心理干预前SCL-90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抑郁、敌对情绪、恐惧因子分及总阳性项目等均显著高于干预后,表明陪护者存在诸多的心理问题,而焦虑、抑郁问题尤为突出,其原因可能是[4]:①由于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属对陪护者的要求和期望值普遍过高,他们会因自己达不到家属的要求而担心,心理负担加重,产生一种做事或说话都很严谨的态度;②长期卧床高龄患者病情危重,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陪护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精神呈现高度紧张状态,容易出现心理异常,有研究显示,经常接触濒危患者或死亡患者刺激的人容易产生心理失衡[5];③外部因素如陪护的家庭状况差、自身营养水平低、睡眠质量差、自卑心强等原因也可引起不良情绪的发生。
本研究还发现,陪护者经过心理干预后,其SCL-90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抑郁、敌对情绪、恐惧因子分和总阳性项目以及SAS、SDA总分均显著下降,表明心理干预有效缓解陪护者的心理压力,改善了其心理健康状况。
4小结
长期卧床高龄患者大多数是临终患者,医院医护人员或患者家属应该重视其陪护者的心理问题,通过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和广大医护人员、社会的大力支持,可以有效缓解陪护者的不良情绪,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对患者的照顾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丹,肖顺贞,谢东东.老年住院患者对护工的需求及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4):272-274.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3-35.
[3]张立力.健康评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69-170.
【长期卧床老人的护理方法(6篇) 】相关文章:
护士个人工作总结范文(整理2篇) 2024-09-14
教学质量教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09-04
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8-26
幼儿园教师年度考核个人工作总结范 2024-08-14
售后客服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 2024-08-02
小学学校工作总结范文(整理5篇) 2024-06-19
季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6-11
土壤灭菌的方法(6篇) 2024-09-19
长期卧床老人的护理方法(6篇) 2024-09-19
医院环境文化设计(6篇) 2024-09-19